作者:严跃杰,网易轻舟低代码平台LCAP研发负责人
首发:管中窥豹非其全
“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是一种用于快速设计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软件系统,它提供图形化开发环境,通过可视化拖拽和配置(或少量编码),实现高效的应用开发;平台同时提供应用一键部署和运行环境,可无缝、快捷的将应用程序快速部署到生产环境。
“低代码”一词来源于2014年Forrester的市场研究报告 "New Development Platforms Emerge For Customer-Facing Applications”。该术语的起源可追溯到2011年Forrester有关应用程序新生产力平台的报告,2013年之前它主要关注在工作流、之后专注于“加快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的开发”相关领域,这也是Forrester的研究员通过“低代码”一词想表达的真实含义。此后Forrester和Gartner这两个著名的机构相继围绕低代码领域发表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文章(见附件),对该领域的发展做了详细分析和深入的解读,从而使得“低代码”迅速进入公众、企业和资本的视野。
低代码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第四代编程语言以及快速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当年Visual Studio,Delphi等IDE都曾提供过可视化开发环境,UML+设计器+ MDD也曾红极一时,与这些先前的开发工具类似,模型驱动设计、自动代码生成和可视化开发思想依然当前低代码开发核心。不过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目前低代码开发主要集中在web和移动端应用开发领域。
Gartner 对低代码平台的定义:
Application platforms provide runtime environments for application logic. They manage the life cycle of an application or application component, and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reliability, scalability, security and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 logic.
A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 (LCAP) is an application platform that supports 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ne-step deployment, execution and management using declarative, high-level programming abstractions, such as model-driven and metadata-based programming languages. The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user interfaces, business logic and data services, and improve productivity at the expense of portability across vendors, 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pplication platforms.
An enterprise LCAP supports enterprise-class applications. These require high performance, scalability, high availability, disaster recovery, security, SLAs, resource use tracking, technical support from the provider, and API access to and from local and cloud services.
在低代码领域,目前国外大约活跃着六十七家供应商,而且它的生态系统正在迅速成长。2017年是一个分界点,在大型软件供应商中,17年之前只有Salesforce采用Force.com的低代码平台。随后,微软、甲骨文、IBM和SAP等企业都纷纷加入了这个市场。仅仅几年的时间,看似波澜不惊之中,2020年即将达到100亿美元的规模。
Gartner和Forrester近两年在低代码领域对头部供应商进行了持续评估,可以看到包括微软、oracle等巨头在内的众多供应商正在迅速成长,特别是微软在19年通过Power Platform低代码产品迅速扩大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市占率和影响力。2018年Outsystems获得KKR和高盛的3.6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低代码应用开发在海外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此外,在海外市场,WordPress、Wix也已逐渐成长为生态完善的可视化(低代码)建站平台,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企业在这些平台上搭建自己的官网或者应用。其中WordPress的生态厂商Elementor在2020年初获得1500万A轮融资,在过去一年中,该插件已部署了300多个新功能,还被翻译成55种语言,目前获得超过了400万活跃安装。低代码建站市场和低代码企业服务领域一样快速发展中。
在国内,低代码领域创新氛围也相当兴盛,各类企业正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切入低代码市场。其中原生低代码初创企业比传统软件厂商表现更为突出。根据不同厂商的关注点和盈利模式可以分为六类:
原生低代码厂商,主要是指面向低代码行业的创业公司,这部分厂商虽然创立时间不长,但是正处于风口快速发展阶段,产品力表现突出,比如明道云、简道云、氚云等,其中氚云获得阿里系投资,更关注流量和市占率,所以产品发展上倾向于在降低门槛、与钉钉等流量平台整合。
云平台厂商,云平台的厂商希望借助低代码吸引更多用户购买其云服务,低代码在其产品线中并不在核心位置上,大多专注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代表性产品有阿里云的宜搭、云凤蝶(google 有appmaker)。依托于云平台厂商的研发能力,这些产品的易用性有较强的竞争力。考虑到其定位于“引流”,发展方向上以深度整合自家云资源,降低门槛为主。
行业软件厂商,行业软件厂商,希望利用低代码技术降低实施、特别是实施中客户化开发环节的工作量,提升行业软件自身的竞争力。典型产品有用友的iUAP,普元的Primeton EOS Platform。这些产品可以看成行业软件向通用平台的演进的尝试。
BPM厂商,专注于流程和表单的BPM厂商在自身软件的基础上增加可视化设计器,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后,从而实现向低代码的转型。典型代表有 轻流、炎黄盈动AWS PaaS。这些产品的核心优势是强大的工作流引擎,但这种基于表单而不是数据模型的架构,在应对复杂应用场景时会遇到诸多障碍,这也是限制他们发展的主要原因。
数据处理软件厂商,与BPM厂商类似,数据处理软件本身可以归入零代码。这类软件在国内比较多、历史也比较久,如魔方网表、云表等。
开发工具厂商,这部分是指以前专门做软件开发工具的厂商,整合自身的开发工具资源后推出了低代码产品。这类厂商在国内本就较少,典型产品有Forguncy活字格。产品发展方向上以产品力提升为主,在技术门槛和扩展性中间会更倾向于后者。用户集中在初创型软件开发团队、行业软件代理商、系统集成商和中大企业IT中心,而不是一线业务人员。
从低代码应用实现的角度,低代码平台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引擎模式,一种是生成源代码模式。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低代码平台都属于前者。
看完国内外“低代码”平台发展情况,我们接下来来聊一聊为什么许多年后“低代码”思想和产品在企业服务领域又突然流行起来。
1、这是一种趋势
低代码平台不是先有定义再发展起来的事物,甚至直到现在都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按照Forrester和Garnter的报告,“低代码”其实是对一类具备某些特性的应用开发平台(aPaaS平台)的归纳。在这个概念下,众多不同赛道的软件厂商,经过不同的路径,最终都朝向低代码平台演进;所以虽然“低代码”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定义,但不可否认,它代表着企业应用开发领域一种清晰的趋势。
一方面,我们看到软件厂商和大量创业公司从企业的业务多样性发展、数字化战略升级需求和技术更新换代出发,在原先专业软件/软件定制开发基础上研发出了各类低代码aPaaS平台,赋能各类企业(特别是买不起各类专业软件/软件定制服务的中小企业)按需打造应用软件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从“专业软件/软件定制开发”到“低代码aPaaS平台”的变化,为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切入2B企业软件服务市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点: 对企业来说,低代码aPaaS是对传统专业企业应用软件的一种扩展和升级,符合企业业务多样性和快速发展、按需采购、数字化战略升级的需求,也符合软件大厂的宣传和技术演进路线,所以企业接受度非常高。另一方面,软件厂商从提供“专业软件/软件定制化开发服务”切换到提供“低代码apaas平台”(最后一公里交给企业自己或者生态合作伙伴),剥离了专业业务知识,转而通过平台提供一种让企业自己积累和分享专业知识/业务经验的标准和能力,对软件厂商来说降低了实施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提升自己的掌控力和业务响应能力,这是巨大的一个进步。国内外大量软件厂商和创业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并开始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充分证明了这种趋势。
2、企业侧需求显著增加加速了这种趋势
市场规模上,根据Forrester早前报告预测,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将从2015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55亿美元,2020年会有75%的应用程序将在低代码平台中开展。Forrester2019年的报告指出,企业开发团队正在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的增长前景趋于乐观。在对全球开发人员的调查中,有23%的人报告说在2018年使用了低代码平台,另有22%的人计划在一年内这样做。
Gartner早前报告预测,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五倍于IT公司的产能,为填补这一产量缺口,低代码/零代码技术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必然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引入这一技术。Gartner在2019年7月份企业级低代码平台魔力象限报告中指出,到2024年四分之三的大企业将会使用至少4种低代码开发平台,用于信息化应用开发。届时,65%的应用开发将通过低代码平台完成。 根据国外媒体P&S Intelligence的报道,2018年全球低码开发平台市场价值为56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在预测期内以40%以上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政策的落地,企业数字化和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会逐步释放,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应用开发需求和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无论基于权威机构对全球市场的调查预测、还是基于国内实际的需求增长,低代码平台的快速发展目前看来是必然的一种趋势。
3、低代码为增量市场实现增量价值,是市场和客户接受低代码的内在因素(动机)。
什么是增量市场、增量价值,为什么增量很重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网易数帆两项拳头产品,一项是微服务产品,另一项是大数据产品。从技术角度,这两项产品都代表了当前技术主流及发展方向。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商业化尝试,我们发现大数据产品商业化进展明显好于微服务产品,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涉及到“增量市场”和“增量价值”的问题。 大数据产品着力点是为客户实现增量价值,不需要对客户的业务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前者解释了大数据产品受欢迎原因,后者消除了产品落地的阻碍。
微服务产品着力点是对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带来好处是微服务化之后迭代周期缩短、对业务响应加快,但直接的业务增量价值不明显。况且考虑到改造过程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投入,微服务改造自然阻碍重重。除非是新建系统或者是有些系统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造的地步,否则很难说服决策者去承担这样风险和成本。
在深入一点看,大数据产品有两个子产品,分别是有数BI和猛犸数据处理引擎。从我大致了解的情况,有数BI的销售情况应该好于猛犸(另有听说有数BI带动了猛犸的销售)。大致分析原因在于猛犸的很多功能仍然需要专业的数据开发人员才会使用,一旦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那这个产品的市场就会受限(而且会受到专业技术人员各种质疑);而我们看有数BI的功能是提供广大业务人员实现数据分析价值,这就是为增量市场实现增量价值的案例。反观微服务产品,他的用户终究只有固定的少数专业开发人员,这就解释它在商业化推广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低代码平台,它能为业务专家(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落地成在线应用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原先这些专业知识和经验很可能会因为缺乏专业开发人员的支持无法落地成应用,因而导致了业务效能和其他损失,这是低代码通过赋能业务专家可以为企业贡献的增量价值的部分;对业务人员自己来说,他通过将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输出成应用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将成为吸引业务人员持续使用低代码平台的动机,这是个人收获的增量价值。因此,低代码平台实现的正是为增量市场实现增量价值。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海外市场上低代码逐渐被客户广泛接受原因。微软围绕pow platform推广时作出的预测是,今后低代码平台在企业和业务人员中会像office一样普及。
商业化行为本质上都受到利益和人性的驱使,“增量”思维能满足企业和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风险的厌恶。
4、从供应商的角度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目前市场主流软件供应商都加大了低代码平台发展力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平台来简化和规范应用生产的难度和流程,提升生产力;另一方面减少对昂贵的专业开发人员依赖来降低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低代码平台,资金正逐步流向低代码供应商,更加坚定了供应商投入研发低代码平台的信心。
作为全球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核心玩家,outsystems等通用平台企业和salesforce等传统软件企业,通过打造低代码平台提供给企业或合作ISV完成场景化应用开发,进而来满足了市场需求,已成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同时随着平台逐步成熟和使用的客户增多,企业(或ISV)和平台之间将逐步构建起一个共生共赢的生态。
5、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
1)技术分层的需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消费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来领后,信息系统的终端用户爆发式增长带动了IT技术加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IT技术开发人员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栈越来越长,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参与IT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两者相交的结果,面对同样的需求,不同的开发人员的设计和使用技术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差异性往往带来后续高维护成本;同时伴随着国内IT领域人才的高流动率,往往导致一个企业内部各种不同技术栈和架构并存,最终不堪重负;
绝大部分企业建设IT信息系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业务运营的数字化,这也是普通企业应用开发者应该关注的核心。但现实是我们的应用开发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业务,而且往往还需要同时掌握云计算、容器化、k8s、中间件、微服务、devops、多端各种技术栈等等大量业务无关的专业知识,这是令人沮丧的事情;要知道不少中型的互联网公司在养了不少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尚且不能打通任督二脉,为上层业务开发者提供友好业务开发环境,何况急需数字化转型的大量传统企业。因此技术的分层很重要,通用技术层实现当前主流技术架构,低代码应用开发层实现企业应用开发的最佳实践,通过低代码平台真正让企业应用开发者关注业务,才能真正提升应用开发和对业务响应的效率。
2)编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编程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着“通用性”、“低门槛”和“高效率”这几个方向在发展,编程手段从“二进制->汇编->高级语言->集成IDE->可视化开发环境->AI”逐步演进。每一代编程语言都旨在为计算机硬件细节提供更高级别的抽象,从而使该语言对程序员更友好,更强大,更通用。尽管第四代编程语言(4GL)的定义随时间而改变,一般认为4GL的语言可能包括对数据库管理、报告生成、GUI或Web开发的支持;也有人认为,进一步的抽象需要贴合应用场景,因此4GL会是一项项领域特定语言。
6、信息化4.0时代,数字生产资料将逐渐成熟,低代码平台是承载这些生产资料的最佳载体
这里所说的数字生产资料主要是指构成应用程序的各种组件。这些组件,有的是标准化的技术组件、有的是承载特定领域知识的领域组件、有的是承载特定企业或行业生产管理经验的业务组件,有的是代表当前主流的人机交互组件等等。低代码平台是承载这些数字生产资料、并且帮助用户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实现应用开发(组装)的最佳载体。
1)信息化1.0、2.0时代,先进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披着数字化外衣延伸到企业服务领域
信息化1.0、2.0时代分别是指“六七十年代及更早期发生在美国的由企业/军队/政府自建计算机应用程序时代” 和“八九十年代专业软件公司所代表的计算机软件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期间产生了不少软件巨头oracle、ibm(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软件部门发展有明显的时代特色)、sap、微软等等。彼时,在软件技术方面,技术统治力工具开始出现,比如数据库、操作系统、各种工业专业软件,他们通用化实现的非常好;在企业服务方面(业务领域方面),出现了很多行业软件平台,比如ERP、CRM等,这些软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企业生产管理领域专业问题;九零年代,国内也开始出现大量以企业服务为目标的软件公司,比如用友、金蝶、东软集团等等。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软件系统,存在如下几点特色:
当时在企业服务领域,软件系统往往是是伴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作为企业管理最佳实践载体一同出售,代表了当时企业管理最高水平。但是即使在企业管理领域,数字化程度仍然是不充分的。因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很多领域并不能被很好的标准化,或者说标准化程度和范围不能支撑软件公司为其投入资源研发相关产品;在软件生产者和使用者角色分割明确的情况下,软件厂商通过价值需求定义产品边界,事实上限制了数字化实践的范围。
各种行业软件是软件公司创建的一个个黑盒系统,对外通过提供各种配置来实现业务适应性。
各个软件系统相对孤立。
在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软件抽象、设计理论,比如2003年 eric evans 提出了 Domain Drive Design 设计思想。但在当时由于软件设计开发只在少数相对封闭的精英团队内开展,这种思想和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使用。
2)信息化3.0时代,数字化以互联网形式蔓延至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
如果说信息化2.0主要发生在供给侧,主要解决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那么信息化3.0(即2000年后互联网时代)主要发生在消费者领域,主要解决围绕消费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领域内的各种问题。这一波的信息化影响非常广泛,数字化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零售、社交、物流、金融、教育和本地生活等等,几乎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时代特点,在消费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领域,大量知识和经验被数字化,并形成了大量技术组件和领域服务,但这仅发生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绝大部分以概念和最佳实践方式来体现,比如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中台”概念。这些经验和实践并没有被传统企业直接使用,技术层面的标准化产品不少,但是业务领域仍然缺少有价值的积累和实现积累的方式方法。不过,从中看到三个趋势:
需求和技术发展视角:技术领域,技术发展加速,云时代到来;需求领域,互联网推动了“生产满足消费”到“消费牵引生产”的变化,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数字化需求提速。
企业、国家视角:云计算快速发展,云生态企业开始增多,传统软件厂商也开始云化产品,传统企业通过云实现自身数字化尝试越来越多。从国家视角,通常国家政策有很强的预见性,国家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强调供给侧改革,为企业的数字化做政策牵引。
从业人员(程序员)视角,参与的人员从数量到范围都快速增长;DDD又一次兴起,并被奉为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优秀方法论。
这些情况都在强烈暗示着,一个新的信息化4.0时代正在到来。
3)信息化4.0时代,数字化实践回到企业领域
信息4.0时代的核心是将企业生产管理和消费者领域的大量的领域知识转变成数字生产资料。以下这条路径,反应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朝着反应人类社会运转方式的方向,通过越来越贴近业务逻辑的抽象,来实现最高效最有价值的表达:
软件厂商提供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 -> 互联网围绕人的大规模软件实践 -> 云计算标准化技术产品 -> 企业利用数字生产资料自主创建应用程序
4.0时代可能会带来如下一些变化:
社会生产、消费的众多领域,经过长时间的数字化实践,正在被解构成生产、物流、仓配、供应商、上下游、用户、交易、商品、订单等等众多标准化领域,相应领域模型正在逐步成熟。包括生产、消费在内的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律正在被快速数字化。
信息化发展阶段已经对消费侧和供给侧的信息互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领域交叉需求增多
数字生产资料正从个人到企业到社会被逐步认可,并且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和丰富,正在逐步改变应用程序生产方式。
来做一些预测,目前github上几乎所有的开源项目还都是纯技术项目,很可能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项项承载相应业务领域经验的微服务或者微应用。
很可能会产生一批生产数字生产资料的企业和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商业化的企业,这两类企业很可能在云厂商和依托云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云生态企业中出现。同时,随着供给侧数字化深入,企业信息技术部门会更加受到重视,数字生产资料也将为这些企业提供助力。
7、低代码平台实现为个体赋能,拯救个人就是拯救世界
早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创业者400天创业失败的教训:计划3个月就上线的app,找外包团队做,结果延迟了3个月才上线,最后上线了一堆bug,改bug又花了很长时间,这样算下来将近一年时间都过去了,拿到上百万的投资消耗殆尽,结果创业失败是必然。早前创业者做app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自己招人才组建开发团队,成本高但质量往往仍差强人意;一种是找外包公司做,成本较低但质量基本不靠谱。当前传统企业做应用软件开发面对其实是跟早年的app创业者同样的窘境。 个体是渺小的,又是强大的,很多的创新发生在个体身上。低代码平台所做的,就是通过产品化的专业能力和平台,给个体赋能,释放个体的创造力。
国内低代码平台的情况,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参照国外会有一个快速发展期;从供应商角度看,国内虽然创业公司众多,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产品到市场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利益格局。况且低代码平台本身,一般会有行业的倾向性,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从产品角度看,国内大部分低代码平台,基本都是基于引擎模式、绝大部份都是零代码平台。而我们做是基于互联网微服务架构的低代码平台,能生产出真正的代码级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程序,应用本身的可扩展性、开放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和性能都达到互联网应用的水平,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作为网易杭研的数字产业事业部,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互联网公司,一方面我们开发了大量的业务系统,从业务系统的前后端技术架构、devops平台到后台的微服务容器云平台,积累了一整套高效的应用开发的最佳实践经验,技术和方法论较为完备。另一方面,我们也积累了大量场景化paas服务能力,比如云信IM、音视频、短信等产品,易盾行为验证码、短信验证码、图片检测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经通过SDK或者组件方式为开发者提供了较为友好的使用知识,但毕竟还是学习成本且需要掌握一些开发技能,通过低代码平台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这些产品的使用难度,赋能业务人员提供使用这些产品开发应用的能力。低代码平台是我们长期应用开发实践技术和方法论的载体,也是分享优秀paas中间件或者saas产品的开放式平台。
网易的企业文化适合做软件产品。不吹不黑,网易企业文化有利于打造精品软件产品,不利于运营重资产B端产品。不要小看这一点自我认知,做B端企业服务,产品能持续经营的稳定性跟产品先进性同等重要,能活下去,持续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服务,是B端产品发展基础。换句话说企业服务成功的衡量标准就是不死,持续的为企业产出价值。因此,要做好面向企业服务的低代码产品,必须考量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力。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努力、产品的方向要符合组织的愿景和企业的文化才能持续下去并实现价值。所以不仅要认知需求、认知市场、认知产品技术和认知自己,也需要认知所在的组织、领导和老板。
“低代码”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明确好坏的衡量标准,真正解决客户需求是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即便我们在平台相关的功能设计上考虑了很多东西,但在实践中仍然可能需要有所调整。
从国情角度,我们看到了有利的一面(新基建释放需求),也应该看到不利的一面。国内从个人始到企业,都喜好追求技术的通用性和独立性,不喜好依托大型平台形成生态积累,因此国内几十年都没有形成真正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这一点我们从garnter的分析报告上可见一斑。不过这点对我们来说也是把双刃剑。
作为网易内部的创业团队,跟传统软件厂商相比,我们缺乏稳定企业客户群、缺乏行业知识,我们希望通过平台服务客户来积累行业知识,因此找到愿意和我们一同成长的企业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依托网易内部需求,相比其他创业团队能够有持续的投入。但是B端产品的发展成熟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周期会导致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各种准备。
虽然面临诸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找对了方向,践行“热爱、跟用户在一起、创新”的企业文化,定能克服重重阻碍不断前行。
写文章才发现,站在技术人员的视角,想清楚讲清楚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应该做成什么样子,比想清楚怎么做更难:即便写完,仍觉有些表达意犹未尽;而有些写出来的东西,却因为没有十分的把握而感到惶恐。有时候过于关注细节和严谨的思维,反而会限制想象力和认知边界。总体方向没错的情况下,先行动起来,保持持续的学习和适时的调整,可能才是发展之道。
今天关于“低代码发展现状的调研和思考、以及我们做低代码产品的原因”就聊到这里。后续的文章,我们会围绕轻舟低代码平台的设计和使用来展开解读,敬请期待。
文章引用的相关数据和部分观点引用自以下相关文章:
Magic Quadrant for 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 https://www.gartner.com/doc/reprints?id=1-1FKNU1TK&ct=190711&st=sb
New Development Platforms Emerge For Customer-Facing Applications https://www.forrester.com/report/New+Development+Platforms+Emerge+For+CustomerFacing+Applications/-/E-RES113411
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 https://www.gartner.com/doc/reprints?id=1-1XO3B25Y&ct=191022&st=sb
2020中国低代码开发平台“十大趋势”| 研报系列 http://qushi.soft6.com/news/201912/18/361105.html
六大类玩家齐聚,国内外主流低代码开发平台大盘点 https://www.jianshu.com/p/4e4c67692520
36氪新风向 | 低代码:下一次IT技术革命?https://36kr.com/p/17242149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