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2响应式原理解析(二):计算属性揭秘

tech2024-11-24  19

Hi,大家好~ 在上一篇 Vue2响应式原理解析(一):从设计出发 中我讲了一下 Vue2 是如何抽象和设计响应式的, data 是如何实现响应式的,包括依赖收集和双向依赖记录的设计思路和关键代码。在这一篇中,我们来一起康康 Vue 中非常强大的响应式功能:计算属性。我主要会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计算属性的实现和关键代码,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在别的文章里看不到的东西吧。以下内容请先看过 第一篇 再来比较好~

计算属性 computed

在 Vue 的 文档 中有提到计算属性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模板内表达式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当然解决此问题还有一个方案就是用 methods 中定义的方法,但计算属性有个非常强大的特性:缓存。这意味着计算属性依赖的数据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再次访问计算属性时就不会重新计算,直接返回缓存的结果,这对于计算复杂的场景非常实用。

那计算属性的实现怎么和前面我们讲过的响应式设计结合起来呢~?这里我们先看一张图:

 

 

 

这张图描述的就是当你声明了一个计算属性后(这里举的栗子就是声明 fullName 计算属性),Vue 转换成了图右边的 getter + watcher 的结构来实现计算属性的所有功能。如果看起来有点懵逼的话不要急,下面就来一一揭秘计算属性是如何实现和工作的。

实现细节

首先来到 src/core/instance/state.js 文件,有个 initComputed 函数,这个函数就是初始化计算属性的地方,下面我们来看看关键部分的代码:

function initComputed (vm: Component, computed: Object) { // vm 对象上增加了 _computedWatchers 存放计算属性对应的 watcher const watchers = vm._computedWatchers = Object.create(null) // ... for (const key in computed) { // 计算属性支持 setter,为了简洁说明重点我们只关注计算属性声明为函数的情况哈 const getter = typeof userDef === 'function' ? userDef : userDef.get // ... // 服务器端渲染的情况也先不关注哈 if (!isSSR) { // 注意这里,每个计算属性对应生成了一个 watcher,并把计算属性的函数作为 getter 传进去了 watchers[key] = new Watcher( vm, getter || noop, noop, computedWatcherOptions ) } if (!(key in vm)) { // 这里就是在 vm 对象上定义计算属性的描述符了 defineComputed(vm, key, userDef) } // ... } } 复制代码

这就是计算属性的主要实现过程。首先呢,我们先把视角拉高一点,只关注重点流程,不要陷入太多细节哈,细节后面会讲到。重点流程就是上面那张图上描述的:Vue 为每个计算属性生成了一个 watcher,并在 vm 对象上声明了跟计算属性同名的存取描述符,一会他们俩要配合使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Watcher 构造函数传入的 computedWatcherOptions,这个对象有个 lazy: true 的属性,待会就知道是干嘛用的了。

从计算属性的使用入手来讲缓存

下面就是计算属性实现的细节和精华部分了。首先我们来到上面说的 defineComputed 函数,依然去掉一些神马服务端渲染逻辑的干扰,只看主要实现细节的代码:

export function defineComputed ( target: any, key: string, userDef: Object | Function ) { // 先不管服务器端渲染 const shouldCache = !isServerRendering() if (typeof userDef === 'function') { // 注意这里调用了 createComputedGetter 来生成描述符的 getter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get = shouldCache ? createComputedGetter(key) : createGetterInvoker(userDef) // ... } // ... // 在 vm 上生成计算属性同名的存取描述符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key,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 } 复制代码

在 defineComputed 里我们看到,最终描述符的 get 是由 createComputedGetter 生成的,这个函数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

在继续之前,我们先回想一下计算属性的使用场景和缓存的应用。通常我们定义好计算属性之后,就会在 template 里去使用。当界面第一次显示时,计算属性会计算值,除非计算属性的依赖项发生变化(比如:依赖的 data 对象的属性重新赋值了),否则后面的刷新不会导致计算属性重新计算,而是会直接返回上一次的缓存值。从这里可以看出,template 里去读取计算属性的值,实际上就是调用 vm 上计算属性描述符的 get 了。

理清了场景后,我们把 createComputedGetter 分为两部分来看,先关注跟缓存相关的前半部分代码:

function createComputedGetter (key) { return function computedGetter () { // 首先在这里取到 vm 上的 watcher const watcher = this._computedWatchers && this._computedWatchers[key] if (watcher) { if (watcher.dirty) { watcher.evaluate() } // ... return watcher.value } } } 复制代码

上面代码中的 watcher.dirty 就是表示计算属性当前的值是否需要重新计算,如果不需要重新计算就直接返回 watcher.value 了,这就是实现了缓存的作用。那么这里我们回想一下计算属性在初始化 watcher 的时候传入了一个 lazy: true,并且在 Watcher 的构造函数中有这样的逻辑:

export default class Watcher { // ... constructor ( vm: Component, expOrFn: string | Function, cb: Function, options?: ?Object, isRenderWatcher?: boolean ) { // ... this.lazy = !!options.lazy // ... this.dirty = this.lazy // 是不是脏了需要求值,初始化的时候就是 true //... // 如果是计算属性,初始化 watcher 不会求值 this.value = this.lazy ? undefined : this.get() } } 复制代码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是计算属性,初始化 watcher 时不会求值,只会标记脏了——缓存无效。那么在上面计算属性的 get 第一次被调用时 watcher.dirty(界面第一次显示),会调用 watcher.evaluate():

evaluate () { this.value = this.get() this.dirty = false } 复制代码

在 evaluate 里就执行 get() 去求值了,并且标记缓存有效。回想一下当依赖的 dep 发生 set 时,会执行 watcher.update():

update () { if (this.lazy) { // 如果是计算属性,这里就会标记为 dirty this.dirty = true } // ... } 复制代码

所以依赖发生变化,缓存就会失效,计算属性又会重新计算了~

以上就是计算属性缓存的设计和实现细节了,我尽量只摘取关键代码把关键的事情说清楚。这个地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Vue 把计算属性这种场景抽象成一种 lazy watcher,lazy watcher 只在需要的时候计算值,并且有缓存功能!所以抽象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依赖传递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createComputedGetter 的后半部分代码:

function createComputedGetter (key) { return function computedGetter () { const watcher = this._computedWatchers && this._computedWatchers[key] if (watcher) { // 前面代码是判断缓存是否要更新 // ... // 注意这里就是依赖传递了 if (Dep.target) { watcher.depend() } return watcher.value } } } 复制代码

前半部分的缓存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注意这里有个依赖传递的逻辑,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们还是用场景来举例吧。比如在计算属性的声明中你是可以引用另外一个计算属性的!因为计算属性在初始化 watcher 时不会求值,也就是 lazy watcher,所以这样是没问题的。比如下面的代码:

const vm = new Vue({ el: '#demo', data: { a: 1, b: 2 }, computed: { c: function () { return a + b }, d: function () { return c * 2 } } }) 复制代码

这里就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需要依赖传递:计算属性 c 依赖了 data 上的 a 和 b,计算属性 d 又依赖了 c。那么问题来了,当 a 和 b 发生改变时 c 会 dirty,当然 d 也需要 dirty,不然 d 就会有缓存不会重新求值了。那么 d 怎么得到通知呢?

关键的代码就是上面的 watcher.depend() 了。首先,d 取值时会调用 d 自身的 watcher.get(),这个时候会把 d 的 watcher 设置为 Dep.target;接着 c 的 watcher.get() 执行时也会把 c 的 watcher 设置为 Dep.target。这里注意了,设置 Dep.target 时是调用的 pushTarget,这个函数会调用 targetStack 数组把当前已经记录的 Dep.target 推入数组:

Dep.target = null const targetStack = [] export function pushTarget (target: ?Watcher) { targetStack.push(target) Dep.target = target } export function popTarget () { targetStack.pop() Dep.target = targetStack[targetStack.length - 1] } // 当时说了 targetStack 数组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解析,这里圆回来了 复制代码

执行完了这些之后呢,c 的 watcher 首先和 a 和 b 的 dep 建立了依赖关系,然后求值 watcher.evaluate()。求值完后也就是 c 执行完自己的 watcher.get(),注意在 get() 方法的最后执行了 popTarget(),也就是说 c 把自己的 watcher 弹出来了,目前的 Dep.target 又变成了 d 的 watcher!

当 c 求值完后,如果当前还有 Dep.target 存在就会执行 watcher.depend() 来传递依赖了,我们来看看 watcher.depend() 到底做了什么:

depend () { let i = this.deps.length while (i--) { this.deps[i].depend() } } 复制代码

代码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让 c 当前依赖的这些 deps 也去建立与 Dep.target 的依赖(也就是 d 了)。这样当 a 和 b 发生改变时 d 也会 dirty 了。

通过上面这个场景的描述你应该明白为什么需要依赖传递了吧~

结尾

以上呢就是 Vue 计算属性的细节和我的解读,如果有不清楚的请结合 第一篇 来看看。

到这里 Vue2 的响应式大体讲的就差不多了。后面还会再写一篇说说侦听属性,然后再回到设计从整体上巩固一下。如果有说的不对或有其他见解欢迎留言讨论哇~

欢迎 star 和关注我的 JS 博客:小声比比 Javascript

作者:deepfunc 链接:https://juejin.im/post/6866696079698722830 来源: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