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4 吴恩达DL学习-C4 卷积神经网络-第三周 目标检测(3.4 卷积的滑动窗口实现-整张图片进行卷积操作,一次得到所有预测值,减少重复计算)

tech2025-05-04  10

1.视频网站:mooc慕课https://mooc.study.163.com/university/deeplearning_ai#/c 2.详细笔记网站(中文):http://www.ai-start.com/dl2017/ 3.github课件+作业+答案:https://github.com/stormstone/deeplearning.ai

3.4 卷积的滑动窗口实现 Convolu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sliding windows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CNN实现滑动窗口对象检测算法,但效率很低。这节课我们讲讲如何在卷积层上应用这个算法。

为了构建滑动窗口的卷积应用,首先要知道如何把NN的全连接层转化成卷积层。我们先讲解这部分内容,后面我们将按照这个思路来演示卷积的应用过程。

如上图,假设

对象检测算法输入一个14×14×3的图像,图像很小,不过演示起来方便。过滤器大小为5×5,数量是16,14×14×3的图像在过滤器处理之后映射为10×10×16。然后通过参数为2×2的最大池化操作,图像减小到5×5×16。然后添加一个连接400个单元的全连接层接着再添加一个全连接层最后通过softmax单元输出 y y y

为了跟下图区分开,我先做一点改动,用4个数字来表示 y y y,它们分别对应softmax单元所输出的4个分类出现的概率。这4个分类可以是行人、汽车、摩托车和背景或其它对象。

把全连接层转化为卷积层

现在我要演示的就是如何把全连接层转化为卷积层。

如上图下半部分,画一个这样的CNN,它的前几层和之前的一样,而对于第一个全连接层,我们可以用5×5的过滤器来实现,数量是400个,输入图像大小为5×5×16,用5×5的过滤器对它进行卷积操作,过滤器实际上是5×5×16,因为在卷积过程中,过滤器会遍历这16个通道,所以这两处的通道数量必须保持一致,输出结果为1×1。

假设应用400个这样的5×5×16过滤器,输出维度就是1×1×400,我们不再把它看作一个含有400个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1×1×400的输出层。从数学角度看,它和全连接层是一样的,因为这400个节点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5×5×16维度的过滤器,所以每个值都是上一层这些5×5×16激活值经过某个任意线性函数的输出结果。

我们再添加另外一个卷积层,这里用的是1×1卷积,假设有400个1×1的过滤器,在这400个过滤器的作用下,下一层的维度是1×1×400,它其实就是上个网络中的第二个全连接层。最后经由1×1过滤器的处理,得到一个softmax激活值,通过CNN,我们最终得到1×1×4的输出层,而不是图中上半部分softmax最终输出的4个数字。

以上就是用卷积层代替全连接层的过程,结果2个全连接层单元集变成了1×1×400和1×1×4的维度。

掌握了卷积知识,我们再看看如何通过卷积实现滑动窗口对象检测算法。 本课中的内容借鉴了关于OverFeat的论文,它的作者包括Pierre Sermanet,David Eigen,张翔,Michael Mathieu,Rob Fergus,Yann LeCun。

假设向滑动窗口CNN输入14×14×3的图片,为了简化演示和计算过程,这里我们依然用14×14的小图片。和前面一样,NN最后的输出层,即softmax单元的输出是1×1×4,我画得比较简单,严格来说,14×14×3应该是一个长方体,第二个10×10×16也是一个长方体,但为了方便,我只画了正面。所以,对于1×1×400的这个输出层,我也只画了它1×1的那一面,所以这里显示的都是平面图,而不是3D图像。

假设输入给CNN的图片大小是14×14×3,测试集图片是16×16×3,现在给这个输入图片加上黄色条块,在最初的滑动窗口算法中,你会把这片蓝色区域输入CNN(红色笔标记)生成0或1分类。

接着滑动窗口,步幅为2个像素,向右滑动2个像素,将这个绿框区域输入给CNN,运行整个CNN,得到另外一个标签0或1。

继续将这个橘色区域输入给CNN,卷积后得到另一个标签。

最后对右下方的紫色区域进行最后一次卷积操作。

我们在这个16×16×3的小图像上滑动窗口,CNN运行了4次,于是输出了了4个标签。

结果发现,这4次卷积操作中很多计算都是重复的。滑动窗口的卷积应用,使得CNN在这4次操作过程中很多计算都是重复的。

尤其是在上图这一步操作中,CNN运行同样的参数,使用相同的5×5×16过滤器进行卷积操作,得到12×12×16的输出层。

然后执行同样的最大池化,输出结果6×6×16。

照旧应用400个5×5的过滤器,得到一个2×2×400的输出层。现在输出层为2×2×400,而不是1×1×400。

应用1×1过滤器得到另一个2×2×400的输出层。

再做一次全连接的操作,最终得到2×2×4的输出层,而不是1×1×4。

最终,在输出层这4个子方块中,

蓝色的是图像左上部分14×14的输出(红色箭头标识),右上角方块是图像右上部分(绿色箭头标识)的对应输出,左下角方块是输入层左下角(橘色箭头标识),也就是这个14×14区域经过CNN处理后的结果,右下角这个方块是CNN处理输入层右下角14×14区域(紫色箭头标识)的结果。

如果你想了解具体的计算步骤,以上图中绿色方块为例。假设你剪切出这块区域(编号1),传递给CNN,

第一层的激活值就是这块区域

最大池化后的下一层的激活值是这块区域

这块区域对应着后面几层输出的右上角方块。

所以该卷积操作的原理是我们不需要把输入图像分割成四个子集,分别执行前向传播,而是把它们作为一张图片输入给CNN进行计算,其中的公共区域可以共享很多计算,就像这里我们看到的4个14×14的方块一样。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更大的图片样本

如上图,假如对一个28×28×3的图片应用滑动窗口操作,如果以同样的方式运行前向传播,最后得到8×8×4的结果。

跟上一个范例一样,以14×14区域滑动窗口,首先在这个区域应用滑动窗口,其结果对应输出层的左上角部分。接着以大小为2的步幅不断地向右移动窗口,直到第8个单元格,得到输出层的第一行。

然后向图片下方移动,最终输出这个8×8×4的结果。因为最大池化参数为2,相当于以大小为2的步幅在原始图片上应用NN。

总结一下滑动窗口的实现过程,在图片上剪切出一块区域,假设它的大小是14×14,把它输入到CNN。

继续输入下一块区域,大小同样是14×14,重复操作,直到某个区域识别到汽车。

但是正如前面介绍过的,我们不能依靠连续的卷积操作来识别图片中的汽车。比如,我们可以对大小为28×28的整张图片进行卷积操作,一次得到所有预测值,如果足够幸运,NN便可以识别出汽车的位置。

以上就是在卷积层上应用滑动窗口算法的内容,它提高了整个算法的效率。不过这种算法仍然存在一个缺点,就是边界框的位置可能不够准确。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