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代表作简史略述

tech2022-12-18  102

在整个佛教典籍里面,一般叫做【经】或【经典】指的是佛陀亲自所说的教言。由佛陀弟子撰写的对于经典的注释叫做论点。

在经典里面空性的代表作莫过《般若经》包括了:《心经》《金刚经》等。

佛陀讲法是根据不同人讲解适合他们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由于大悲心和菩提心的原因,所以佛陀在意的不是我要宣导什么真理,而是在意我要怎么讲才对众生更有帮助。

所以在《大宝积经》、《大涅槃经》里面可以看到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在乎谁讲的,你要在乎讲的内容才对。

依意不依语:我们不要关注它用的什么语言,而要关注它所要表达的意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要去印证的东西不是通过感官觉受去判断,而是以背后广大的逻辑思维搭配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印证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在《解深密经》里面又说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两大类别。这也很有力反驳了:离佛一字皆是魔说的错误观点。

在早期的佛教典籍里面我们看不到明显的四部宗义的这种分类。直到四世纪由世亲这位大学者写下了《阿毘达摩俱舍论》。在这一部经论中可以看到毗婆沙宗、经部、唯识、中观的用词分类,至此从四世纪开始慢慢有了四部宗义。

在《俱舍论》里面有说到《大藏经》第29册经号1558第68页行数26【经部亦说,此非实有】。。。。【毗婆沙说此亦实有】。所以无我见或者空性的文献历史发展上面我们要彻底的去了解的话,我们也要了解四部宗义。

在毗婆沙宗和经部的典籍里面看不到空性的用词,但无我的用词出现了很多。毗婆沙宗和经部认为负面情绪的产生主要跟身心背后那个仿佛操控的我有关。但是那个我是没有的。

比如:我们去手表店选手表,如果在购买前手表掉地上,我不会很心疼,但是如果付款后手表掉地上我就会很心疼。同样的手表因为有了属于我的关系而产生完全不同心态。毗婆沙宗和经部只是说到了人无我,但对于手表本身执着还没有破除,那个叫法无我。

唯识的说法是说:看到的手表并不是从外在而有,因为认为物理细微分析他没有一个究竟最细微的粒子可以去证明这个物质的存在。因为任何微小的粒子都有六面(东西南北上下)手表是由若干粒子相互结合而形成,物质解剖到最后没有任何一个立足点。所以它说到了三界唯心造,引用了《十地经》里面:一切都是因为过去的习气所现让我们看到了手表,同时也看到了手表的心识。手表其实是看到手表眼识所呈现手表影像而已。

三界唯心造的那个心识还存在,所以更胜一筹出现了中观:诸法皆是空性。《心经》里面说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里面包括识,你要用什么样的理由去破除色法的执着,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理由去破除识的执着才对。唯识和中观同样都说到了法无我,但是唯识从一开始看到手表的喜欢就应该破除,所以中观说到了三界唯心造的心识也要破除。

《般若经》的第一本解释论典是《中观根本慧论》由龙树菩萨在二世纪写下。除了第十五品第七颂引用了《迦旃延经》以外,龙树菩萨都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而不是引经据典方式去讲解空性的,后面也由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

然后到第三世纪他的弟子提婆又叫圣天菩萨写下了《般若经》的解释《四百论》共十六品,后八品被玄奘大师翻译成了《广百论》。

第四世纪的时候无著菩萨也写了《顺中论》,第五世纪佛护论师也写下了《中论》的解释《佛护论》。

第六世纪的清辩论师写下了《般若灯论释》和《思择焰论》、《中观心要论》。

第七世纪的月称菩萨写下了《入中论、《显据论》,第八世纪的寂天论师也写下了《入菩萨行论》。

因为五世纪的佛护论师的某些观点被六世纪的清辩论师所反驳,清辩论师过世二十多年后,月称论师看到了清辩论师反驳佛护论师的论述,写下了《显句论》,里面很明显的说到了清辩论师对佛护论师的反驳是不成立的。月称论式说到:因为不立他宗,凡是中观师有自续推理者皆不应理。

这里中观师就分成了两派:自续推理者和非自续推理者。

应成派之所以称为应成,因为他的论式采用的应成论式,清辩论师在反驳佛护论师时候用到了:你用应成论式去反驳敌方的说法这是不恰当的。清辩论师应该是受到了陈那论师的影响,因为陈那创造了因相论式。

所以在逻辑论式里面有两大类别:应成论式和因相论式。

应成论式具有四大特色:

1.不须比喻 。

2.正量不须成立其宗 X有法应成Y是Z故,X跟Y的结合不一定是需要真相的意思。

3.正量不须成立其宗法,X跟Z的结合也不需要是真相。

4.其论式主要是反驳他宗为目的。

但是因相的论式刚好颠倒。

所以综上所述想要全面了解诠释空性的中观,必须要了解自续派和非自续派两者区别。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