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Redis-跳跃表

tech2022-07-16  175

一、经典Skiplist 跳跃表

跳表由 William Pugh 于1990年发表的论文 Skip lists: a probabilistic alternative to balanced trees 中被首次提出,查找时间复杂度为平均 O ( l o g N ) O(logN) O(logN),最差 O ( N ) O(N) O(N),在大部分情况下效率可与平衡树相媲美,但实现比平衡树简单的多,跳表是一种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数据结构。

1.1 什么是跳跃表

对于一个单链表来讲,即便链表中存储的数据是有序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其中查找某个数据,也只能从头到尾遍历链表。这样查找效率就会很低,时间复杂度会很高,是 O(n)。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其查找效率,可以考虑在链表上建索引的方式。每两个结点提取一个结点到上一级,我们把抽出来的那一级叫作索引。

这个时候,我们假设要查找节点8,我们可以先在索引层遍历,当遍历到索引层中值为 7 的结点时,发现下一个节点是9,那么要查找的节点8肯定就在这两个节点之间。我们下降到链表层继续遍历就找到了8这个节点。原先我们在单链表中找到8这个节点要遍历8个节点,而现在有了一级索引后只需要遍历五个节点。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出,加来一层索引之后,查找一个结点需要遍的结点个数减少了,也就是说查找效率提高了,同理再加一级索引。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查找效率又有提升。在例子中我们的数据很少,当有大量的数据时,我们可以增加多级索引,其查找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像这种链表加多级索引的结构,就是跳跃表!


1.2 跳表特点

跳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许多层结构组成。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最底层 (Level 1) 的链表包含所有元素。如果一个元素出现在 Level i 的链表中,则它在 Level i 之下的链表也都会出现。

每个节点包含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同一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一个指向下面一层的元素。

跳表的查找会从顶层链表的头部元素开始,然后遍历该链表,直到找到元素大于或等于目标元素的节点,如果当前元素正好等于目标,那么就直接返回它。如果当前元素小于目标元素,那么就垂直下降到下一层继续搜索,如果当前元素大于目标或到达链表尾部,则移动到前一个节点的位置,然后垂直下降到下一层。正因为 Skiplist 的搜索过程会不断地从一层跳跃到下一层的,所以被称为跳跃表。

跳表是一个“概率型”的数据结构,这一句话十分有意思,指的就是**跳表在插入操作时,元素的插入层数完全是随机指定的。**实际上该决定插入层数的随机函数对跳表的查找性能有着很大影响,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它的计算过程如下:

指定一个节点最大的层数 MaxLevel,指定一个概率 p, 层数 lvl 默认为 1 。生成一个 0~1 的随机数 r,若 r < p,且 lvl < MaxLevel ,则执行 lvl ++。重复第 2 步,直至生成的 r > p 为止,此时的 lvl 就是要插入的层数。 在 Redis 的 skiplist 实现中, p = 1 / 4 ​ p = 1/4​ p=1/4 M a x L e v e l = 32 ​ MaxLevel = 32​ MaxLevel=32

二、Redis跳跃表

Redis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 Redis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健的底层实现。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元素数量比较多或者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的时候Redis要使用跳跃表来实现?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跳跃表在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级索引以提升查找的效率,但其是一个空间换时间的方案,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索引是占内存的。原始链表中存储的有可能是很大的对象,而索引结点只需要存储关键值值和几个指针,并不需要存储对象,因此当节点本身比较大或者元素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其优势必然会被放大,而缺点则可以忽略。

2.1 Redis中跳跃表的实现

Redis的跳跃表由zskiplistNode和zskiplist两个结构定义,其中 zskiplistNode结构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而 zskiplist结构则用于保存跳跃表节点的相关信息,比如节点的数量,以及指向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指针等等。

** zskiplistNode 和 zskiplist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member 对象 robj *obj; // 分值 double score;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这个层跨越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头节点,尾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 目前表内节点的最大层数 int level; } zskiplist;

多个跳跃表节点构成一个跳跃表:

上图展示了一个跳跃表示例,其中最左边的是zskiplist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header:指向跳跃表的表头节点,通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头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tail:指向跳跃表的表尾节点,通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尾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表头节点的层数不计算在内),通过这个属性可以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获取层高最好的节点的层数。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也即是,跳跃表目前包含节点的数量(表头节点不计算在内),通过这个属性,程序可以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返回跳跃表的长度。

结构右方的是四个zskiplistNode结构,该结构包含以下属性

层(level):

节点中用1、2、L3等字样标记节点的各个层,L1代表第一层,L代表第二层,以此类推。每个层都带有两个属性:前进指针和跨度。前进指针用于访问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跨度越大、距离越远)。在上图中,连线上带有数字的箭头就代表前进指针,而那个数字就是跨度。当程序从表头向表尾进行遍历时,访问会沿着层的前进指针进行。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powerlaw,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后退(backward)指针:

节点中用BW字样标记节点的后退指针,它指向位于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后退指针在程序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时使用。与前进指针所不同的是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因此每次只能后退一个节点。

分值(score):

各个节点中的1.0、2.0和3.0是节点所保存的分值。在跳跃表中,节点按各自所保存的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成员对象(oj):

各个节点中的o1、o2和o3是节点所保存的成员对象。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可以是相同的: 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 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三、分析

3.1 Redis中的Skiplist与经典Skiplist的区别

Redis中的 Skiplist 与经典 Skiplist 相比,有如下不同:

分数(score)允许重复,即 Skiplist 的 key 允许重复,经典 Skiplist 中是不允许的。在比较时,不仅比较分数(相当于 Skiplist 的 key),还比较数据本身。在 Redis 的 Skiplist 实现中,数据本身的内容唯一标识这份数据,而不是由 key 来唯一标识。另外,当多个元素分数相同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数据内容来进字典排序。第 1 层链表不是一个单向链表,而是一个双向链表。这是为了方便以倒序方式获取一个范围内的元素。

此外,JDK 提供了以下两种跳表实现: ConcurrentSkipListMap:在功能上类似 HashMap。 ConcurrentSkipListSet : 在功能上类似 HashSet。


3.2 Skiplist与平衡树、哈希表的比较

Skiplist 和各种平衡树(如AVL、红黑树等)的元素是有序排列的,而哈希表不是有序的。因此,在哈希表上只能做单个 key 的查找,不适宜做范围查找。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平衡树比Skiplist 操作要复杂。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skiplist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 1 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 Skiplist 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从内存占用上来说,Skiplist 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一般来说,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 Skiplist 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 / ( 1 − p ) 1/(1-p)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 p p p 的大小。如果像 Redis 里的实现一样,取 p = 1 / 4 p=1/4 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查找单个 key,Skiplist 和平衡树的时间复杂度都为 O ( l o g N ) O(logN) O(logN);而哈希表在保持较低的哈希值冲突概率的前提下,查找时间复杂度接近 O ( 1 ) O(1) O(1),性能更高一些。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Skiplist 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

3.3 Redis Zset 采用跳表而不是平衡树的原因

Redis Zset 作者是这么解释的:

There are a few reasons: (1) They are not very memory intensive. It’s up to you basically. Changing parameters about the probability of a node to have a given number of levels will make then less memory intensive than btrees. 也不是非常耗费内存,实际上取决于生成层数函数里的概率 p,取决得当的话其实和平衡树差不多。

(2) A sorted set is often target of many ZRANGE or ZREVRANGE operations, that is, traversing the skip list as a linked list. With this operation the cache locality of skip lists is at least as good as with other kind of balanced trees. 因为有序集合经常会进行 ZRANGE 或 ZREVRANGE 这样的范围查找操作,跳表里面的双向链表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这类操作。

(3) They are simpler to implement, debug, and so forth. For instance thanks to the skip list simplicity I received a patch (already in Redis master) with augmented skip lists implementing ZRANK in O(log(N)). It required little changes to the code. 实现简单,ZRANK 操作还能达到 O ( l o g N ) O(logN) O(logN) 的时间复杂度。

本文转载自:

https://www.pianshen.com/article/2422674274/ https://www.dazhuanlan.com/2020/02/29/5e59a8ef8fd1c/

最新回复(0)